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2年以来,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和社科处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基地的建设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推出了一批成果。本年度中心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著作6部,其中蓝皮书3部,即《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1-2012》(该书已于6月份正式出版),《缅甸发展报告(2012》和《云南蓝皮书:桥头堡建设(2011-2012)》(已完稿送出版社);并出版“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丛书系列专著3部,分别是毕世鸿的《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统治》、邹春萌的《东盟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和李涛的《海外菲律宾人与菲律宾的社会经济发展》。年内中心成员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此外,组织撰写研究报告20余篇,通过《周边要报》和专报形式报送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外交部等国家有关部门。

二、基地标志性成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2012年9月“第十三次全国皮书年会”上公布的2011年版皮书综合评价排名及统计分析报告中,由本中心组织编撰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入选2011年版皮书综合评价排名前50名,在“国别与地区”类的前10名中名列第四。这是对刚出版2年的《大湄公河蓝皮书》的肯定,也表明自2011年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以来,《大湄公河蓝皮书》在社会影响、服务决策和学术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明显进步。

三、一批研究报告受到省政府和外交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2年3月,根据省委领导的指示,中心组织编写了一批研究报告,为云南省代表团出访东盟五国的“GMS友好之旅”提供背景材料和工作参考,受到代表团团长、省长李纪恒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较新较实,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对此次出访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刘稚、李晨阳、卢光盛提交的《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面临的若干问题研究咨询报告》被外交部亚洲司采纳,并以文件形式给予批复:“报告紧密联系我与次区域国家合作的实际,通过对大量第一手材料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观点,对于我制订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此谨对课题组组付出的艰苦努力表示敬意”。

四、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和省级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本中心科研人员共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即毕世鸿的《区域外大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合作策略的调整及其对GMS合作的影响》、祝湘辉的《缅甸政治转型与新政府内外政策调整研究》和李涛的《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在团队建设方面,2012年10月本中心申报的两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均获得批准,即以刘稚为带头人的“云南对外开放与周边安全”团队和以李晨阳为带头人的“当代缅甸与滇缅关系研究”团队,从而为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队伍支撑和创新平台。

五、举办了两个重要会议。一是2012年7月4日本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部亚洲司、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及相关部门的学者和1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共计50多人参加了发布会,多家媒体对会议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进行了宣传报道,有效扩大了中心的影响。二是9月14-15日,本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等教育联合会、云南卫视新视野等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西南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GMS合作20年:回顾与展望”,来自中国、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代表、新闻媒体记者100多人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GMS合作20年来的主要成就、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就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次区域合作提出了建议。此次论坛进一步提升了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签订了一批国际合作协议。经多方协商和努力,在第三届西南论坛上本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以及老挝国家经济研究院签订了深化学术交流、合作开展科研的合作协议。此外,与泰国、缅甸、柬埔寨相关学术机构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七、基地网站初步建成。根据基地建设要求,综合参考国内现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网站,设计完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基地网站框架,网站已于9月份正式开始运转。此外,近期围绕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的相关领域,购买、复印了一批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