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我中心学者赴北京大学参加两场学术研讨会

2013年4月25-26日,应北京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邀请,我中心李晨阳教授和毕世鸿教授赴北大参加由其主办的“北京地区东南亚学术论坛”和“《东南亚古代史》出版暨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4月25日,由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合作主办的“北京地区东南亚学术论坛——东南亚局势与热点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国内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北京地区东南亚学术论坛”作为北京地区东南亚研究界的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每年春季举行,一直坚持下来,迄今共举办了10余次。今年的“北京地区东南亚学术论坛”的中心议题为“当前东南亚的局势与热点问题”,会议邀请了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问题专家彭光谦将军、前驻文莱大使刘新生先生、云南大学李晨阳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三位主讲人分别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一些思考”、“大国在东南亚的博弈及其影响”、“缅甸改革与中缅关系”为题做了主题报告。

彭光谦将军首先论及建设海洋强国时认为,海洋是当代国家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战略空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海洋观的一次飞跃,是国家战略的一次重大发展。彭将军还就当前中国钓鱼岛问题和中国的海洋面临的新挑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刘新生大使以大国在东南亚的博弈及其影响为题,阐述了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在东南亚的博弈日益加剧,国际形势和地区局势的复杂多变,指出,中国顺势应对,尽管目前东南亚的局势总体可控,但消极因素不断增多,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仍面临不少挑战。

缅甸政治改革与中缅关系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李晨阳教授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认为:尽管外界对缅甸的政治改革一片赞扬之声,但在缅甸国内受到不少批评,认为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缅甸政治改革体现出计划性、可控性、宽容性、温和派主导、由上而下进行等特点;改革的推动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动力;缅甸政治改革虽然平稳推进,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虽然缅甸普通民众对中国有不满情绪,美国对缅甸政策的调整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缅甸多数精英对中国的重要性有共识,缅甸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面也没有变化。我国之所以感到缅甸与中国关系近年来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是由于对缅甸的七步走民主路线图的推进以及美国对缅政策的调整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共振。

主讲人的发言后,与会学者纷纷提问或发言,对东南亚的热点提出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十分热烈。研讨会最后由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谷源洋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认为三位嘉宾的发言抓住了重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观点明确。各位与会学者的发言虽然有不同观点,但是不同观点的交锋是好事,有很多观点都值得重视。

4月26日,由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与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合作主办的“《东南亚古代史》出版暨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等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志明教授首先对《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分期、概要和写作特点进行了说明。云南省社科院贺圣达研究员就“11-19世纪的东南亚:时代、社会性质、发展趋势和文化特点”、中山大学余定邦教授就“关于东南亚历史‘整体性’问题的思考”、广西民族大学范宏贵教授就“试谈东南亚文化”、北京大学李谋教授就“古代东南亚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其后,其他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与东南亚古代史有关的宗教、文化、贸易、战争、语言、华人等领域进行了专题发言,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间,李晨阳教授就“东南亚史研究的新突破:维克多·李伯曼《形异神似:全球背景下的东南亚,公元800-1830年》的学术创新”进行发言,认为该书视角独特、新颖、叙述全面,资料详实,观点屡有创新,既是比较史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东南亚环境史学的电机和扛鼎之作,值得我国世界史学界借鉴。毕世鸿教授就“对山本达郎著《安南史研究》的评述”进行发言,认为该书在研究安南史过程中旁征博引、考证精细,在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仍无人出其右者,不愧为日本学者研究中越关系史的经典之作。两人均表示要加快上述两本著作的翻译工作,并呼吁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上述两本经典的翻译给予帮助和支持,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东南亚史研究的发展。